1931年9月18日,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爆發,在此后的短短4個多月里,我國東北的大好河山相繼淪陷,中國人民開始長達14年之久的抗戰。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抔魂。在這段艱苦歲月中,昭和制鋼所(鞍鋼前身)和本溪湖煤鐵公司(本鋼前身)的中國工人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積極參與抗日救亡運動,以血肉之軀與窮兇極惡的日本軍國主義侵略者展開了不屈不撓的斗爭,他們為國家生存而戰、為民族復興而戰、為人類正義而戰,以鋼鐵熱血譜寫了一曲蕩氣回腸的抗戰壯歌,為中國工人運動史增添了光輝的一頁。
怒潮暗涌 在黨領導下開展隱蔽斗爭
九一八事變后,為了掠奪我國東北的礦產資源,侵略者將鞍山定為偽滿洲國的鋼鐵工業中心,1933年,在鞍山制鐵所的基礎上成立昭和制鋼所。1935年,又奪取了本溪湖煤鐵公司原屬于中方的權利,將其列為偽滿洲國的準特殊會社。
日本侵略者對昭和制鋼所和本溪湖煤鐵公司的中國工人實行嚴酷的歧視政策——技術與管理崗位多由日本人擔任,中國工人只能從事高危繁重的勞動,每天工作10多個小時,食宿條件極差,工資與口糧頻遭克扣,稍有差池還會遭到日本監工的毒打。昭和制鋼所的勞工課長山田宗次曾供認,“在滿洲是把人作為機器來代用的”。然而,侵略者的高壓統治并未讓中國工人屈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他們以各種方式展開了堅韌不屈的斗爭。
黨的地下工作逐漸深入本溪和鞍山。1932年11月,中共奉天特委派李兆麟等人赴本溪湖煤鐵公司開展秘密活動,12月又派孫已泰潛入。他們以礦工身份為掩護,培養發展黨團骨干,成立“中共本溪工作委員會”,并于1933年2月改建為“中共本溪特別支部”,這是本溪地區第一個黨支部。1937年和1942年,中共北平市委東北特別支部領導的中共錦州敵區工作委員會和中共中央北方分局分別派人到鞍山從事地下工作。他們按照黨的指示,以隱蔽身份進入昭和制鋼所,通過各種方式組織工人群眾,監視敵人、收集情報,做了大量工作。鞍鋼的第一名共產黨員回恩庫就是由中共錦州敵區工作委員會派到鞍山開展地下工作的。七七事變后,他以煉鐵廠電氣工人的身份進入昭和制鋼所,在工人中建立黨群小組,領導地下斗爭。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以后,1942年,為了開展東北地區的敵后斗爭,中共中央北方分局東北工作委員會派黨員韓昌和等到鞍山進行黨的地下活動。韓昌和到鞍山后,隱蔽在昭和制鋼所運輸部裝卸股當裝卸工,次年先后發展了運輸部電氣工人宮英才和裝卸工人孫慶福為中共黨員,用星星之火點燃了革命的火種。
值得一提的是“特殊工人”群體。日本侵略者將俘虜的抗日軍人、干部和群眾押往東北,強迫他們充當勞工,稱其為“特殊工人”。他們上工收工均由日本兵押送,生活毫無自由。然而,即便身處囚籠,這些“特殊工人”用頑強不滅的斗志成為中國共產黨在東北開展活動的重要依靠力量。偽滿洲國后期,本溪湖煤鐵公司約有2500名“特殊工人”,他們秘密建立起三個黨小組和一個共產主義領導小組核心指揮部。1945年8月8日,“特殊工人”臨時中共支部成立,王慶鎖任書記。8月19日,支部又完成了重組,陶守崇任書記、邢房銀任副書記,郝振光、李錦章、趙壁、鄭景山任委員。新支部明確提出了四項任務:團結工人群眾、建立工人武裝、保護工礦企業、迎接我軍接收。由此,“特殊工人”群體的抗爭力量徹底匯入黨的組織體系,為解放積蓄起堅強力量。
正面交鋒 打擊侵略者的囂張氣焰
在日本侵略者的監管下,中國工人雖難以開展大規模罷工,但卻通過小規模的罷工、暴動與越獄持續與日本侵略者展開正面較量,特別是在與昭和制鋼所存在業務關聯的“關系會社”里,由于統治勢力相對薄弱,工人的反抗更為頻繁,直接打擊了侵略者的經濟基礎。
1935年,鞍山亞鉛鍍株式會社41名工人為反對扣發工資,舉行了歷時15天的罷工,最終迫使廠方妥協。這是昭和制鋼所“關系會社”出現的最早的罷工斗爭。此后,類似的反抗接連爆發:1937年,80名抻線工人罷工要求加薪;1938年,大谷重工業會社500名工人舉行3天全廠罷工,使生產全面癱瘓,日本商人不得不提高工資;1939年,鑄鋼株式會社與鋼材株式會社的工人相繼罷工,要求改善待遇……即便力量懸殊,中國工人依然堅持正面公開地與日資工廠進行抗爭。
1942年春,日本監工因懷疑工人關貴山拿了兩塊肥皂,逼迫200多名下班等待的工人跪地,從晚上7點一直跪到9點多,并毒打關貴山。工人們滿腔憤怒,異口同聲地表示:“明天不來干活了!”次日,200多名工人全部罷工,許多設備停工。面對罷工,日本負責人挨家挨戶地勸說工人復工,但工人們有的口頭答應、轉身溜走,有的干脆不去,有的則調往其他廠作業,沒有絲毫動搖。
在正面交鋒中,表現最為堅決的是遭受迫害最深的“特殊工人”,他們通過越獄、逃跑和集體暴動等形式與侵略者進行殊死斗爭。窯業工廠是使用“特殊工人”最多的場所。1942年4月1日,該廠發生了震驚當地的集體暴動事件:70余名工人手持扁擔作為簡陋武器,與押守警察展開激烈搏斗,最后集體逃走。1943年,該廠粘土車間再次發生40余人參加的集體暴動,至日本戰敗前夕,暴動逃亡事件呈爆發式增長。
據史料記載,1941年年末至1942年年初,昭和制鋼所超過三分之一的“特殊工人”成功突破封鎖逃跑,其中,1941年12月前脫逃者達1118人,1942年又有423人成功逃離。部分普通工人也以逃跑的方式擺脫桎梏,走上更為廣闊的抗日戰場。尤為值得一提的是,馳騁林海雪原的特級偵察英雄楊子榮(原名楊宗貴)曾于1938年年底離家闖關東,在鞍山鐵礦做工。一次,楊子榮看到日本監工虐打工友,便出手懲治日本人,致使自己無法繼續留在礦上工作。1943年,他在工友的掩護下成功逃離,之后參加了八路軍。
這些由中國工人自發開展的正面斗爭雖然規模有限,卻捍衛了民族尊嚴、打擊了侵略者的囂張氣焰。
靈活斗爭 將工廠變為抗擊侵略的戰場
日本侵略者日益強化法西斯統治,壓得中國工人們透不過氣來,但他們依然不屈不撓地同敵人進行堅決斗爭。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不少工人用制作標語和傳單、暗中破壞、“磨洋工”等多種方法創造了與武裝斗爭不同的抗戰新形式。
制作標語、傳單成為工人們最直接的斗爭方式,他們用簡潔有力的文字表達出對侵略者的反抗。在小南山選礦廠、軋輥鋼錠模廠、電修廠和礦山,“打倒日本鬼子!”“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等標語隨處可見;在化工廠洗煤車間的鐵柱上,工人們用焊條焊出“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字樣,在煉鐵廠辦公樓的墻壁上,工人們用煤氣燈熏出了同樣的口號。這些充滿力量的文字狠狠刺痛了侵略者。中共奉天特委還派人到本溪湖煤鐵公司創辦《公道報》,并在五一國際勞動節策劃了一次聲勢浩大的宣傳活動,當日,寫有“工人生活太苦,監工太可惡,打倒日本鬼子”等字樣的標語和傳單貼滿街巷,進一步激發了廣大工人群眾的抗日熱情。
在嚴酷的監工制度下,暗中破壞和“磨洋工”是工人們采用的最普遍的對敵斗爭方式。他們利用一切機會破壞機械設備、損壞工具、制造事故,使生產難以進行。吊車司機趙柏春在澆油時故意把油抹在軸瓦外皮和瓦頭上,結果造成軸瓦與車軸同時損壞,日本人花了4天才修好;小南山燒結廠工人呂寶發將廠里僅有的4臺燒結機弄壞3臺,隨后在工友的掩護下成功逃離;大型軋鋼廠工人王永富則把帶火的爐灰放在3臺新進口的德國機床下,使其徹底燒毀;二制鋼工人蘭慶云、崔永清等人多次故意將廢銅放進料槽子,裝進平爐后使平爐3次漏鋼。在礦山,工人們互相放哨、設暗號以規避監管,在礦井里故意推“空心渣車”或放“沖天炮”“飛炮”,使生產統計數據大打折扣;維修設備時,工人們會趁機把備件踢進水坑或偷偷帶回家埋起來,直至鞍鋼正式恢復生產后主動上交。1945年,弓長嶺鐵礦準備在嶺東修一條小鐵路,日本監工命令工人將3臺小型蒸汽機車運上山。工人們把機車運至山腰時,暗中將最上面的一臺撬下,讓其砸毀下面的兩臺,3臺機車就這樣全部報廢,這條小鐵路直到日本投降也未能修通。
中國工人通過靈活斗爭宣泄了反侵略、反壓迫的怒火,不僅打亂了日本侵略者掠奪中國資源的計劃,更如暗潮般沖擊著日本殖民統治的根基。
以歷史為燈塔,照亮和平前行之路。昭和制鋼所、本溪湖煤鐵公司的中國工人,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血肉之軀與鋼鐵意志書寫了抗戰傳奇,讓日本侵略者深切感受到了中國工人的愛國情懷、民族氣節、英雄氣概、必勝信念。在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斗爭中,中國工人淬煉形成的精神品質和優良作風,詮釋了偉大抗戰精神核心要義,也為紅色鞍鋼注入了遺傳因子,在此后的恢復生產、支援全國以及改革發展、再鑄輝煌的各個歷史階段,不斷指引激勵鞍鋼人開拓奮進。新時代新征程,鞍鋼集團廣大干部職工將銘記歷史,傳承和弘揚偉大抗戰精神,賡續紅色血脈,踔厲奮發、勇毅前行,推動新鞍鋼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貢獻鋼鐵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