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個擁有鋼筋鐵骨的大國重器的背后,都隱藏著一項關鍵共性技術——焊接。
“十四五”期間,鞍鋼集團鋼鐵研究院焊接與腐蝕研究所副所長胡奉雅,以焊槍為“針”,“繡”大國重器,取得許多驕人的業績。
日前,筆者來到鞍鋼集團鋼鐵研究院焊接實驗室。展示柜里的多塊大小不一的鋼板焊接接頭樣品引起了筆者的興趣。“每一塊樣品都有著屬于自己的故事。”胡奉雅說。
她舉起一塊最薄的樣品,“別看它只有40毫米厚,這可是1道焊接完成的,是用于深中通道建設的大線能量焊接鋼板。該鋼種能讓焊接效率提高5倍。”深中通道于2024年6月通車,其海底隧道是世界上最長最寬的鋼殼混凝土沉管隧道,鞍鋼集團為該隧道供貨了超過17萬噸大線能量焊接鋼板,是最大的供應商,為這個國家重大工程提供了關鍵材料支撐。
“這個84毫米厚鋼板的焊接是用這臺雙絲氣電立焊設備完成的。”胡奉雅指著一臺紅色的焊接設備說,“這種鋼材是700kJ/cm的大線能量焊接用船板鋼,用于船體立縫合攏,助力國產16000TEU大型集裝箱船關鍵建設周期較計劃壓縮18%。”鞍鋼集團也是全球最早實現六個鋼級700kJ/cm大線能量焊接用船板鋼通過國際船級社認證的企業。
筆者拿起一塊樣品,指著上面的一條細細的焊縫問道:“它采用了什么焊接方法?”“‘雙面窄間隙焊接法’,焊縫是直上直下的,可減少焊接填充量和時間,使焊接效率提高5-20倍。你手里拿著的155毫米厚的鋼板就是大型海洋平臺用齒條鋼,傳統焊接需要近200道,而我們采用雙面窄間隙焊接法只需要34道。”胡奉雅的話語里滿是驕傲和自豪。
“十四五”期間,鞍鋼集團加大科技投入,讓胡奉雅所在的焊接實驗室里的裝備實現質和量的“雙提升”——由之前的幾臺套手工焊接裝備到如今的十幾臺套全自動焊接裝備,助力鞍鋼鋼材撐起大國重器的鋼鐵脊梁。
胡奉雅說,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出高端焊接材料,才能不受制于人。她拿起一個細細的焊絲告訴筆者:“打個比方,如果說鋼材是布,之前介紹的焊接技術就是針,那焊接材料就為線,再厲害的繡娘沒有線也做不出華麗的服飾。”胡奉雅所在的團隊在開發先進焊接技術的同時,注重高端焊接材料的研制,一批超高性能焊材陸續問世,廣泛應用于深海、能源等重點領域所需鋼材的焊接上,為用戶提供了鋼鐵產品—焊接材料—焊接工藝的全套解決方案。“把鋼材‘焊’成國家力量,就是我們的星辰大海。”胡奉雅語氣堅定。
暮色漸沉,實驗室內焊光又起。